
开发聚变能,造福全人类。
——万元熙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非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项目总经理
大国重器,彰显大国科技底蕴,奠定强国发展基石。
——周忠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以前,我们用地大物博来形容自己,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是我们对“大国”的定位;而现在,我们在综合国力上重新回到世界前列,大至宏观世界的天体运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小至微观世界的基因编辑、粒子结构、量子调控,我国都走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这才是我们需要担负起的“大国”责任。
——周源 知乎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2011—2021年,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在重点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本书分为基础科学、前沿科技、经济助力与健康保障四篇,邀请30余位各领域一线科技工作者撰文,以问答形式,从科学家的视角为读者科普50项国之重器背后的基础科学知识,帮助读者了解其建造意义及应用前景,拉近读者与科技前沿的距离。本书以大量手绘图解为辅助,从整体和细节上全面展现重器之美,便于读者理解和欣赏。
本书还收入同步辐射光源、“中国天眼”、中国空间站、高速风洞等重大项目的发展经历及团队侧写,由亲历者讲述重器研发背后的故事,深度挖掘我国几代科学家胸怀祖国、攻关创新、勇攀世界科学高峰的事迹,弘扬科学家精神。
【编辑推荐】
本书总结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参考十八大以来科技成就,选取了我国近10年来50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家在基础科学、前沿科技、经济民生、健康保障四个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大至宏观世界的天体运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小至微观世界的基因编辑、粒子结构、量子调控,我国都走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众多一线科研工作者严谨写作,使用问答的形式介绍每个重器的研制目的和过程。其中包括“张衡一号”卫星首席科学家申旭辉、JF-22超高速风洞项目负责人姜宗林、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智能铸锻铣绿色复合制造机床首席科学家张海鸥等,还有多位参与锦屏地下实验室PandaX暗物质实验、“悟空号”数据分析、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实验数据物理分析的科学家等。
本书专门设置了“科学家故事”专栏,讲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在我国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设历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现任FAST总工程师姜鹏研究员与“FAST之父”南仁东之间不为人知的师徒情;空间站总师杨宏风雨30年铸就“天宫”梦的故事;中国风洞从钱学森、郭永怀先生为首的四代学者的传承与坚守,牢牢占据世界前沿的故事;以及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的第四代核电技术开发灵魂人物王大中院士的侧写。
本书通过绘制大量插图,帮助读者在理解制造重器的科学价值的同时,更好地欣赏重器之美。本书的图片绘制也得到各位作者的反复确认和修改,保障了科学性细节。
您好,本帖含有特定内容,请 回复 后再查看。
#免责声明#
本站不存储任何实质资源,该帖为网盘用户发布的网盘链接介绍帖,本文内所有链接指向的云盘网盘资源,其版权归版权方所有!其实际管理权为帖子发布者所有,本站无法操作相关资源。如您认为本站任何介绍帖侵犯了您的合法版权,请发送邮件 [email protected] 进行投诉,我们将在确认本文链接指向的资源存在侵权后,立即删除相关介绍帖子!
暂无评论